RPA是較為成熟的應用技術,自2018年在國內市場落地后,迅速在金融行業鋪開。
RPA基本不需要進行系統集成等復雜或高成本的開發,即可協助銀行大量業務、運營、內管場景實現降本增效,適合各類銀行引入。
銀行應用RPA時,可以基于成熟的銀行應用實踐經驗,在立項階段對RPA進行全面規劃:明確RPA的定位、評估RPA場景成熟度與投入產出比,并制定安全規范制度。
RPA定位:輔助工作流的插件工具 VS 企業級技術平臺
當下,銀行對RPA都具備了基礎的認知,但不同銀行對RPA的定位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的情況。有的銀行認為RPA僅是輔助員工完成部分簡單工作的“插件”級工具,有的銀行在投入初期,先行搭建RPA企業級技術平臺,再在平臺的技術上拓展RPA的應用場景和功能實現。
銀行將多大程度地鋪開RPA的場景應用,決定銀行如何評估對RPA的定位:
如果系統間集成程度低,銀行希望大規模應用RPA,以此來在一定程度上升級系統的可用性與易用性,可以考慮先建立RPA企業級技術平臺;
如果系統間集成程度高,銀行僅希望在少數場景應用RPA,那么PRA則僅僅是輔助工作流的插件工具。
根據PRA場景成熟度與投入產出評估來分階段進行RPA項目規劃與建設
RPA在內管、運營、財務場景上比較成熟,在風控與業務場景上相對成熟,而在客戶服務,以及涉及文本分析的場景上仍處于探索階段。不同類型的銀行在RPA的應用部門和場景上有比較大的差異,現階段銀行RPA場景應用現狀如下:
農商行多將RPA應用于內管、財務場景;
城商行多將RPA應用于風控與業務場景,并包括內管、運營場景等;
大型銀行在上述應用場景的基礎上,已將RPA擴展到對客服務與合規場景。
一方面,可以參考借鑒同類型銀行的RPA應用場景與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根據投入產出比來評估RPA的價值應用周期與效能,來對是否應用與項目預期進行合理規劃。
隨著銀行數字化程度的持續提升,各系統間的協同性、可擴展性的能力在逐步加強。這將導致大量的RPA在某個時間點自然失去了應用的意義。根據領先銀行的實踐經驗,大量的RPA的使用時長不超過一年,有持續縮短的趨勢,同時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也在明顯減少。
對于部分系統出于升級規劃階段,并且系統升級之后,RPA價值將相應消失的情況,需要根據系統升級周期內RPA上線產生的收益與付出的成本進行比較,如果即使RPA應用周期短,但是仍然收益為正,那么該RPA場景上線實施才有意義;另外,在一些賦能業務的場景上,無論系統如何升級或者完善,都依然存在業務人員使用上協同的問題,在這些場景上應用RPA則具有長期價值。
由科技部牽頭并協同業務、風控、合規部門共同制定安全規范制度
雖然RPA是非侵入性的技術,但由于使用中會接觸到包含內管數據、業務數據、用戶數據等大量銀行重要數據,同時參與各類銀行業務,例如向監管機構報送業務數據、合并支行報表、審批信貸的作業流程、時間等,所以但仍需嚴格管控使用行為,降低應用風險。
相應地,易觀分析建議,在RPA項目投產的同時,需要建立運營管理制度規范,對用戶權限、權責、使用流程、應急預案、災備方案等進行可控的過程管理。具體如下:
按照提供最小訪問提供授權,明確區分各條線內的工作流程所須權限,并嚴格控制各執行機器人僅獲得充分完成任務內所需的權限;
對RPA訪問、儲存、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及脫敏處理;
RPA機器人的作業行為和操作都須被留存相應的審計日志,保障可追溯性和合規報送需要。
更多閱讀推薦:
》》銀行業RPA趨向主動觸發流程,補足營銷場景執行末端的渠道協同能力
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每日推送更多有趣的數據&有料的報告,記得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