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在同步加快,自從“十四五”規劃發布以來,今年已經有多個文件都在政策端強調了要推動產業數字化領域的深入發展,打造主動式、多層次的創新服務場景。以銀行的視角來看,伴隨數字經濟的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帶來了生產力的顯著提升,讓產業客群也產生了大量的數字金融服務需求,促進了銀行經營策略和金融科技的變革。實際上,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都或多或少面臨過一些場景焦慮,從本質上說也是對獲客、留客、活客這三個客戶經營的核心目標的焦慮。易觀分析認為,在C端流量紅利見頂的情況下,銀行對于傳統消費場景的爭奪已經很難形成破局的效果。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圍繞產業金融場景進行生態能力建設,是銀行開拓業務空間、規模化觸達客戶的有利抓手。“金融+”的生態模式可以有效連接產業鏈條上不同的金融和非金融場景、連接不同生態位的合作伙伴,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發揮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協同作用,幫助銀行打開新的流量通道,建立和產業客群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發揮F端在生態圈中的特殊定位和數字化服務優勢,以場景為核心形成“產業-場景-客戶-數據”之間的生態閉環,破解銀行的場景焦慮。在產業金融場景的生態能力建設中,銀行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發揮數字技術對產業鏈的賦能作用:
1、通過生態合作共建產業數字金融平臺,提供產融一體化服務
與政府部門、產業鏈核心企業、科技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建產業數字金融平臺,將服務模式從單一貸款環節向產業鏈全流程轉變,對產業鏈環節進行場景細分,設計不同場景下專屬的金融產品,提供涵蓋融資、支付結算、供應鏈管理等一體化服務,同時可以配合新型支付工具的使用,拓展數字人民幣在產業金融中的應用場景。
2、對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豐富企業的數據維度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對農業、能源、制造、物流等領域的全產業鏈條進行數字化升級,通過生產物聯監測、設備互聯管理、資產數字化標識、生產流程追溯等手段,充分掌握產業鏈信息,解決與鏈條末端的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差問題,增加銀行在企業用戶畫像、智能征信模型構建方面的數據維度。
3、通過產業場景數據分析與風險預測,提高數字化風控水平
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產業場景數據進行治理和分析,提高數據在產業鏈中的標準化和流動性,應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提高數據采集、流通、存儲環節的真實性和數據安全;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對全產業鏈條的生產流程進行模擬預測,提高銀行對產業場景下未來的風險預判,提升銀行的數字化風控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生態合作模式推進產業金融場景的建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來幫助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落地的難度大、周期長,銀行在選擇行業切入時需要綜合考慮產業客群的屬性、生命周期價值、行業景氣指數、增長潛力、風險特征等,還需要對相關產業政策進行深入研究,兼顧場景創新與技術應用風險的平衡,更加合理的進行資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