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入局互聯網醫療現狀
阿里健康于5月底發布財報顯示,2020年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實現銷售收入約95.96億元,毛利22.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3%和67.6%。虧損進一步縮窄,離全面盈利更進一步。
醫療行業的抗周期性促使大廠在互聯網醫療爆發初期就早已布局。阿里在6年前就將大健康領域交給了阿里健康,百度2015年成立移動醫療事業部,騰訊幾乎投遍了現有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美團自2018年起從醫美切入消費醫療,2018年10月拼多多上線醫藥健康板塊,京東集團也在去年宣布正式成立京東健康,成為京東集團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獨角獸。
疫情后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利好以及快速上升的市場需求,致使互聯網巨頭們由觀望轉變為積極入局。騰訊整合旗下多個投資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成立騰訊健康,入駐微信九宮格;百度在Q1重回醫療,開設百度健康,建立互聯網醫院;字節跳動在5月完成了對百科名醫網的全資收購。至此,互聯網巨頭基本全部入局,圍繞自身基因,為自身用戶提供醫療健康的相關服務,以期在經濟長期下行內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
由于阿里以及騰訊布局醫療時間較早,且在醫院、醫生等資源端多年深耕,并依托于自身的科技、金融力量,不斷擴大行業服務邊界,創新商業模式,將長期處于易處于領先者象限。而京東作為后入局者,野心勃勃,增長強勁,有望成為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
阿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核心邏輯在于搭建平臺。以阿里健康作為平臺,實現淘寶、釘釘、支付寶等各大平臺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并以此作為中間媒介與醫療行業協同發展,提升醫療系統的運營效率,進而逐步構建起阿里完整的AI醫療體系和生態閉環。騰訊的邏輯則在于連接。以微信為核心,多點布局,通過投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生態合作伙伴,完成患者,醫生,醫療機構的連接,構建醫療生態閉環。京東的邏輯則在于在醫療領域構建完整生態,使京東旗下的三大獨角獸-京東醫療、京東物流和京東數科,形成協同效應。百度目前則更專注于以AI作為醫療的主要切入點,押注于數字醫療。易觀分析認為,從各家布局來看,阿里和京東的模式更重,核心目標是推動其電商平臺的業務增長。騰訊和百度的邏輯相對較輕,提供流量、工具、以及科技賦能。
互聯網巨頭入局對于行業的影響
一、自帶海量流量資源,幫助互聯網醫療行業提升整體滲透率
根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20年5月,醫療領域活躍用戶為4134.8萬人,相較于去年同期上漲38.4%。雖然疫情后互聯網醫療人群增速較快,但全網滲透率僅為4%。由于互聯網大廠已經覆蓋了幾乎全網的人群,所以各家以自身最大流量平臺為主要陣地,從購物、社交、資訊、支付等各個場景切入,將線上就診購藥加入用戶日常生活場景中,進而培育用戶習慣,并使其遷移到自己的就醫的行為中,從而提升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滲透率。
根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騰訊以微信為主要陣地,將醫療健康加入微信九宮格,切入社交場景,可觸達的用戶數量最多,高達9.89億;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在醫藥零售端重點發力;百度和今日頭條力爭成為大眾獲取醫療健康信息的主要入口;而電子健康卡的快速推廣和普及將使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成為最主要的醫療支付入口。
易觀分析認為,除了具備電商屬性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重倉布局醫藥這一現金牛板塊,更多的廠商是以醫療健康專業內容服務和流量導流進入市場。由此可見,相較于其他廠商,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更有可能成為其集團業務中新的業績增長點。而單就潛在醫療用戶觸達量而言,阿里健康整合了阿里集團旗下全部醫療板塊用戶入口,相較于京東健康而言,占有較大優勢。
二、大廠光環撬動更多封閉的上游資源,以自身產品生態構建完整醫療全產業鏈服務生態
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至今已有近10年的時間,廠商通過行業深耕,撬動尚未滿負荷運轉的醫生資源或醫院資源,以傳統“醫帶患”的模式獲取用戶,從而進入醫藥流通和院外服務領域。由于醫院端及政府端資源難以撬動,導致優質的醫療資源和用戶資源封閉在傳統醫療體系內,所以,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和產品依然大量集中在診前環節,且線上線下服務割裂、數據不連貫。
而對于醫院乃至政府,大廠自帶的品牌、資源及實力具備更高的杠桿價值,更易促成之前較難撬動的深層合作。大廠在提供市場中現有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通過各自的拳頭產品,如云服務、金融服務、供應鏈服務等,提高醫院以及政府的參與度,合作打通線上“醫-藥-險”通路,實現三醫聯動,從而構建更完整的醫療全產業鏈服務生態。
在醫療服務方面,除了參與線下醫院的互聯網化改造,大廠與各地政府共同合作,進行不同程度的醫療改革嘗試。大廠協助政府搭建區域性醫療平臺,如,醫聯體/醫共體,省級監管平臺等,觸達更多的醫院、醫生及患者,并以此為基礎,引入自身的大健康服務,或是更多大健康生態內的合作伙伴,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從而實現互聯網醫療服務范圍和能力的擴大。
阿里健康依托阿里云,幫助浙江省搭建省級互聯網醫院平臺,覆蓋浙江省內超400家醫院,實現地市級全覆蓋;并與浙江省衢州市政府共建衢州慢病管理平臺,探索新型的慢病管理模式,實現“互聯網復診+處方在線流轉+醫保在線支付+藥品配送到家”的全鏈路打通。騰訊云協助四川和安徽搭建省級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實現醫聯體內信息協同,從而推動分級診療發展;京東則決定在大病重癥領域進行深耕,與知名醫生集團進行合作,打造心臟中心、耳鼻喉中心等??浦行模⑼皆O立線下區域中心,增強優質專科服務的輸出能力。
易觀分析認為,雖然醫生的價值和能量在產業中持續放大,但由于目前醫生多點執業情況進展緩慢,醫生仍與其所在醫院深度捆綁,醫生為線上提供的服務時間有限。因此,增加觸達醫院的數量才是提高醫生及患者覆蓋量的關鍵。由此可見,省級或區域級平臺的建設將成為大廠競爭的重點,云平臺的數據安全性、數據處理穩定性、數據對接兼容性成為政府考察的重點。
在醫藥服務方面,隨著國家支持“互聯網+醫藥健康”的行業發展決心和力度持續加大,以及互聯網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價值凸顯,醫藥零售市場由以線下為主逐步轉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零售模式,銷售品類中處方藥的占比也將逐步增長。而具備電商屬性的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成為這一趨勢的直接受益者。從醫藥流通產業鏈來看,大廠的品牌光環吸引更多的中外知名藥廠開啟院外合作,提供醫藥市場的產品豐富度;一流的供應鏈服務能力加速藥品流通速度,保障基層和偏遠地區的藥品供應,全面提高藥品可及性;而以“流量+服務”對線下藥店賦能,將藥店升級為藥診店,降低患者獲取線下基本醫療服務的門檻。
阿里以手機淘寶/天貓為主要根據地,將自身的平臺業務優勢最大化的平移至醫藥零售領域,并不斷探索醫藥新零售業務發展,覆蓋全國140個城市。阿里健康發布2020財年業績公告顯示,其代運營的天貓醫藥平臺GMV超過835億元,自營業務整體收入超81億元。而京東則是以自營業務為基礎,從醫藥流通產業鏈切入,在B2B業務上集中發力,上線了自營批發業務“藥京采”,連接了線下10萬+的藥店和個人診所,覆蓋21個省,400多個城市。此業務依托于京東物流和京東數科,將自身對上游工業的采購優勢,賦能于地市級別流通商和中小藥店等第三方終端。同時,京東也承接了智慧宿遷建設,并與20多個城市簽訂協議,重點負責電子處方平臺的搭建以及藥品的配送。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京東健康零售合計占據醫藥零售15%以上份額,因此,易觀分析認為,京東健康2019年醫藥零售GMV將超700億元。
易觀分析認為,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線上非藥品類銷售占比超50%;然而伴隨網售處方藥政策開放、醫保線上線下統一等政策推廣下沉,線上藥品銷售比例將在大幅提升,其中,處方藥的巨大藍海將向市場開放。在處方外流+醫??刭M+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下,藥廠對于院外市場的開拓愈發迫切,對于合作平臺的綜合能力要求提高,包括供應鏈服務能力、患者覆蓋數量、醫生資源儲備、線下店面覆蓋能力、對于線上線下運營的數字化及智能化能力等。而醫藥零售作為現金牛,GMV依然是潛在合作伙伴考量的最核心的標準。
三、通過投資完善自身生態服務,扶植新興技術,推動行業走向新紀元
對大廠而言,醫療領域一直是持續關注及投資的領域。根據易觀不完全數據統計,自2014年起截止至2020年5月,阿里在醫療領域的投資金額超過150億人民幣。云鋒基金在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投資事件19筆,投資金額超過200億人民幣。騰訊已經在醫療領域投資了超40家企業,總投資超過240億元人民幣;百度則一直專注于醫療AI領域內的投資,總投資金額約30億元;京東在2019年完成對其京東健康子公司的A輪融資,加上之前的在智能硬件、醫藥零售、醫院信息化等領域的投資,總投資金額約為70億元。
近幾年,大廠在醫療領域的重心由投資轉為自身建設,并更青睞于新型技術,并且從資金、研發基礎、落地扶持等方面支持和扶持新技術發展,讓這些技術從學術共識走到臨床共識階段,最終推動到產業共識,進而產生整個生態鏈的變革,如醫療AI、醫療機器人以及區塊鏈等。
目前,大廠主要以AI技術為主。阿里健康依托阿里云的算力優勢,提供AI開放平臺,將深度學習引入到智能醫學診斷和醫學數據分析領域,并應用于醫療臨床預防、診斷、治療等醫療環節。根據阿里健康2020年財報顯示,現已成功孵化了腦健康篩查AI引擎,并已引入體檢機構進行服務。騰訊則是在醫療影像領域重點發力,通過為合作團隊提供覓影算法支持,優化影像學檢測流程及準確度,輔助提升診斷率。百度則更加專注于醫療知識圖譜的搭建。2019年先后收購康夫子、入股東軟,將AI輔助決策系統嵌入醫療信息化系統中,在CDSS系統的擴張中占據先機。
易觀分析認為,在推動醫療AI發展的三要素中,數據是基礎、算法是核心、算力是保障。伴隨醫院數字化的發展,醫療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而服務過程中積累的海量的、標準的、可被加工的醫療數據,為醫療AI發展提供基礎,并將成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杠桿。因此,與更多的醫院達成合作,并可從其中合法獲取更多醫療數據的企業,將在數字醫療時代取得先機。
行業未來發展預期
1.互聯網醫療補充基層醫療能力不足,云服將成為發展基礎
在醫改控費的大背景下,分級診療依然是政策的主旋律,而患者流量的下沉取決于基層的承接和服務能力。所以,互聯網醫療將成為公立醫院的補充,以及加強基層的服務能力,從而推動分級診療的發展。
首先,互聯網醫療將幫助公立醫院擴展院外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家庭醫生、護士上門、送藥上門、康復、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服務;其次,由于基層醫生的能力較為薄弱,線下集訓的方法效果不佳,所以,通過線上平臺對基層醫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規培和繼續教育,將成為現有服務板塊中的快速增長方向;第三,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直接而高效的工具和技術支持,以區域、市或省為單位,搭建及運營線上平臺,通過遠程醫療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心電、遠程病理診斷、和遠程讀片等服務,促進區域內醫療資源流動及提效。
大廠的進入加速了這一趨勢的發展,云服務在此基礎上將迎來大幅度的爆發。鑒于阿里云目前所取得的領先優勢,阿里將更具競爭力。
2.藥品渠道從醫院向基層和零售轉移,互聯網醫療成為主要渠道之一
在醫保強勢崛起后,藥品降價和營銷瘦身將是藥品銷售的主旋律。另外,在分級診療和醫藥分開的長期趨勢下,藥品將從醫院向基層和零售渠道轉移。雖然這一趨勢進展緩慢,但藥企依然要開拓新的銷售渠道,觸達更多醫生。與此同時,還需要從各環節降低支出,從而保證藥品降價后的利潤。無論從醫生觸達效率、還是從線下醫療機構和零售藥房的服務覆蓋率來看,線上渠道優勢凸顯,特別是疫情過后,互聯網醫療/醫藥廠商將成為未來藥企營銷的主要渠道之一。
目前,互聯網醫療/醫藥廠商已在醫院、醫生、零售藥店等藥廠需要擴展的渠道端搭建觸點,為藥企提供了重要的營銷渠道。而藥企對于線上營銷渠道的顧慮在于線上難以確保宣傳效果。所以,線上內容質量的提高迫在眉睫,醫生依然是主要的競爭資源,網紅醫生IP打造需求將快速增長。而這也是以“內容為王”見長的互聯網大廠的拿手好戲。短視頻和直播也將取代之前文字性健康科普的形式,以更生動的方式提高內容的傳播度。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以及百度將在這一領域開展針對于醫生的支持計劃。
而醫藥電商通過多年深耕而建立的醫藥供應鏈能力,也將為加速藥品流通提供助力。特別是在具備電商屬性的大廠(阿里、京東)進入后,藥品在流通過程中流通層次相對簡化,流通網絡得以優化,同時提高了供求信息對稱度和透明度,明確各環節費用及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藥企降低了流通環節的成本。
3.大數據服務在多應用市場爆發,行業由產品服務衍生至數據服務
醫療健康數據的復雜性來源于多平臺以及多種類的數據整合。所以,目前互聯網醫療數據雖然數量巨大,但相對割裂且融合難度較高。而互聯網大廠進入后,在其豐富且完整的產品體系和生態下,其產生的醫療健康數據具備較高的兼容性及可整合性,從而推動B端數據整合及應用市場的爆發,互聯網醫療行業也將由產品服務衍生至數據服務。
數據的應用場景將在三個方向重點發力。一是預防場景。通過大數據整合和分析,幫助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可實現區域內的醫療資源精準對接,使互聯網醫療平臺成為虛擬的患者分流中心。在不過高增加患者醫療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適配性。
另一個是慢病管理場景。未來面對支付方的強制,醫療服務方將轉為提高服務質量且合理控制使用費用。由于慢病治療費用占據我國疾病治療費用的80%,慢病管理的費用將成為其中最重大的管理重點,慢病用藥的價格將首當其沖。
第三是藥品應用及開發場景。在大數據的支撐下,互聯網醫療平臺依托自身科技性、數據性、以及與物聯網、AI結合下,將高效的幫助藥企對其產品的臨床應用、病人及醫生反饋以及副作用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而藥企也將以此數據為依托,更好的進行產品研發、迭代、推廣及醫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