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觀千帆數據分析:
近兩年,有一個名詞被炒的火熱,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尤其是“中國大媽”們的崛起更賦予了它神奇的色彩,它就是挑戰P2P金融。
不受時間、地點、金額的限制,更不用像理財方式推向了風口浪尖。
隨著P2P公司的猛增,各種花樣翻新的APP也應運而生,人們關注的同時,也由PC端的偶爾翻看,變成了移動端的時時關注。
理財被用戶追捧
自從6月的股市大跌和央媽為救市而降息之后,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被瘋狂的傳播—理財平臺。
從15年7月開始,理財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日常關注的一部分。
平臺大,資金安全,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手機APP用戶量不斷猛增的基數下,總體使用時長呈波動性上漲趨勢。不斷有新軍加入P2P的陣營。
但與用戶量猛增背道而馳的是每人使用APP 的時間卻在不斷減少。隨著年化收益的逐漸降低,跑路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人們對這個風光一時的“寶貝”產生了芥蒂,即期盼著它能重回年化利率20%-30%的巔峰時刻,又奢望著自己的錢像放進安全,不會不翼而飛。在這種矛盾心理的驅使下,登陸APP變成了例行公事:看看利率有沒有變,看看自己的錢還在不在。
幾家獨大瓜分市場,未來仍存變數
用戶從盲目追高逐漸變得理性,更青睞平臺大有P2P公司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只要靠譜,時間不是問題
早上6點開始用戶量逐漸增加,增長到12點保持基本穩定狀態,晚10點之后下降明顯。使用APP用戶熱衷于中午到晚上10點這段時間,工作理財兩不誤。
P2P虐我千百遍,我卻待它如初戀
雖然利率大不如前,雖然資金P2P APP。
用戶不是不關心,用戶不是舍不得投錢,他們只是想把來之不易本金多換取一些利息而已,哪怕之比定期高那么一點點,只要安全踏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