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這是規范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戰略綱要是根據新形勢《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核心關鍵技術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與《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相比,戰略綱要將著力構筑云計算領域的比較優勢提升到為國家信息化發展中戰略的高度,重點發展云計算,引導和規范服務型企業實現互聯網化轉型成為發展趨勢。
Analysys易觀分析認為,作為中國傳統信息化建設領域的排頭兵,以及與各消費級與企業級市場均有緊密連接的金融業將在這場戰略變革中首當其沖。以銀行業為例,作為中國金融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銀行業IT解決方案是金融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市場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根據易觀與中國信息產業網的判斷,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在2013年達到149.3億元人民幣;2015年的市場規模增長到223.0億元人民幣;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20.8億元人民幣。
Analysys易觀分析認為,金融是國家信息化發展中首當其沖的行業之一,作為服務行業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對中國的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數量龐大的金融企業衍生出巨大的市場需求,而IT是企業最為重要的支撐系統之一。然而傳統IT基礎架構已經難以滿足金融行業大容量、高并發、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金融企業在基礎架構演進與轉型中存在著核心業務系統依然依賴大型機系統、IT成本居高不下、自主可控能力有限等問題,這不利于金融企業自主可控的快速業務發展與創新,且傳統的集中式架構已經無法適應金融行業對于大規模應用對擴展性的要求。因此,重塑IT架構,應對并加速業務轉型成為了金融行業迫切的需求以及行業發展的趨勢。而高速發展的云計算具備按需付費、強拓展性以及豐富功能組件的優勢,為金融企業的轉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目前,眾多領先的云計算廠商推出了金融云服務。比如,阿里金融云開發了銀行、保險、證券及互聯網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并且能夠為客戶提供完整的“云.端.數”的能力。其擁有包括金融公有云以及金融專有云在內的兩大上云模式,滿足企業用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的要求。其次,阿里云特別根據金融行業的特點開發了云服務器ECS與云數據庫RDS等金融云專屬產品,保證企業用戶專屬物理集群、更高級的安全服務以及高質量IO保障。作為配套,阿里金融云向企業用戶提供安全咨詢服務、架構優化咨詢服務、大促保障咨詢服務以及應急護航咨詢服務,通過高質量客戶專屬服務幫助企業用戶設計符合客戶業務與技術需求的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云計算領域的初創型企業意識到金融市場巨大的需求,他們基于多項積累的云計算核心技術,研發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產品,致力于為企業級客戶提供針對互聯網化、大數據業務應用、去IOE化的底層云架構和智能云運維平臺。
以BoCloud博云為例,它已經建立具有特色產品體系的企業級云計算解決方案,通過自主研發Beyond-Sphere、Beyond-Container以及Beyond-BSM,形成了IaaS基礎設施虛擬化、PaaS層互聯網應用部署管理以及云平臺運維三位一體的產品體系。而BoCloud博云的產品體系保證了企業在云化轉型過程中了能夠從容地面對應用、資源以及數據三大關鍵要素。其基于Docker、OpenShift等主流技術方案打造企業應用PaaS解決方案,實現了應用互聯網化管理。通過BSM產品整合數據中心內部、外部資源,實現資源的混合管理、自動化運維。另外,BoCloud博云通過其PaaS平臺、云管平臺、自動化運維平臺三位一體的產品體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云開發的實施效率,可大幅降低新應用開發或已有應用向金融云移植的成本和風險。
BoCloud博云產品體系
可以說,越來越多云計算廠商正在采用國產和開源技術,并根據金融行業的業務特點研發了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構的金融云解決方案,大幅降低應用向金融云移植的成本和風險。云計算技術在快速部署、彈性伸縮、自動化運維等方面的優勢推動了金融IT系統順利實現互聯網化轉型升級,同時滿足金融企業實現業務創新的需求。而金融行業特殊重要的地位也將反向推進云計算技術的發展。
國家對于金融機構上云有政策導向,無論從銀監會的十三五規劃,還是《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基于開放架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將成為未來5年金融和其他行業信息化的方向。經過市場教育后,金融行業云轉型的需求與日俱增,將會迎來爆發性增長的機遇。傳統金融行業紛紛進行深化改革,未來市場體量足夠龐大的金融云將會產生多個新型的上市公司。與此同時,金融云廠商不可避免需要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易觀分析認為,金融云正處于云計算技術實現的結果逐漸趨同的階段,專業化服務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是影響金融企業選擇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在競爭進入紅海之前,除了云計算技術積累之外,廠商還應該重視差異化戰略,通過加強自主創新技術的投入與研發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