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攵女h娇喘抽搐喷潮h,www.97av,senima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收藏,激情婷婷综合

  • 產品與服務矩陣
  • 資源中心
  • 關于我們

專訪易觀創始人于揚:媒體不該是平臺的“過客”,亟需建設“超級入口”

易觀分析 2024-05-16 1.4W
為深入探討AI在新聞傳媒和文化產業的應用,并推動集團AI產品的商業化,成都傳媒集團于5月14日舉辦了“易觀眼中的成都傳媒‘AI+’版圖”工作坊。本次活動由成都傳媒集團董事長,成都傳媒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母濤主持,集團多位領導和總部及下屬各單位相關負責人共計近50人參會。雙方共同探索智能新聞采編、個性化推薦、輿情分析等AI應用的無限可能。

想象一下,新聞不再只是文字、圖片的呈現,而是通過AI的“魔力”,成為能夠讀懂你心思的智能體——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成都傳媒集團作為傳媒界的探索者,正站在這場變革的前沿,與AI技術共舞,開啟新聞傳媒的新紀元。

為深入探討AI在新聞傳媒和文化產業的應用,并推動集團AI產品的商業化,成都傳媒集團于5月14日舉辦了“易觀眼中的成都傳媒‘AI+’版圖”工作坊。本次活動由成都傳媒集團董事長,成都傳媒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母濤主持,集團多位領導和總部及下屬各單位相關負責人共計近50人參會。雙方共同探索智能新聞采編、個性化推薦、輿情分析等AI應用的無限可能。

在這場“AI+”的頭腦風暴前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易觀創始人兼CEO于揚。這位“互聯網老兵”于2000年創辦易觀,與劉強東等多位業內知名企業家并肩前行。2007年,于揚提出“互聯網化”的概念;2012年又前瞻性提出熱詞“互聯網+”,受到馬化騰認可;2016年于揚提出了“數據是新能源”的理念??他的每一個觀點,都可能成為行業的風向標。

那么,善于用數據做分析的于揚,如何看待當前的各種大模型?他對AI技術在新聞傳媒領域的應用又有何獨到見解?

圖片

易觀創始人兼CEO于揚

   AI時代的“媒資庫”:新聞傳媒業的真實內容保障

NBD:您如何看待AI和當下層出不窮的大模型?覺得AI后續會如何發展?

于揚:其實AI出現至少有15年了,只不過過去的AI要么晦澀難懂,要么就很難用。它需要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去年ChatGPT出來時,大家認為這又是一個“iPhone時刻”,它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向人類學習。我認為,接下來AI將繼續加速發展。

大模型可以讓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對一個從來都不了解的領域囫圇吞棗地了解一下。即便它在總結歸納時,不完全正確,也會丟失很多東西,但能給你一個基本的輪廓。


NBD:AI技術對新聞傳媒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揚:一個是在采編的供給端。就是你們已經在做的事情,(如)通過AI快速了解受訪者和其所在行業的背景,豐富采訪提綱,也包括對上市公司公告要點的抓取發布。這當中我認為,《每日經濟新聞》正在做的“媒資庫”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未來隨著AI的發展,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超級造假。而如果你有一個,確保它是真正真實的媒資庫,那勢必會成為媒體的一個重要撒手锏。

換句話說,AI作為一個強大的生產力,取決于投喂的內容。確權的“媒資庫”不存在虛假信息,能在AI時代給傳媒業乃至整個社會提供彌足珍貴的真實內容。因此越往后,當更多的AI生成式內容出現時,“媒資庫”所體現的價值也會越來越大。

另一個是在實際的用戶端。短視頻為什么會快速起來?因為通過算法,它太懂用戶了,可能比你自己都要更了解你。短視頻通過判斷用戶的情緒,來發掘用戶喜好。而這,是目前新聞傳媒行業欠缺的地方。

圖片

“易觀眼中的成都傳媒‘AI+’版圖”工作坊現場

  借力AI“做厚”用戶

NBD:一家新聞集團如何在AI時代保持較強競爭力?

于揚:首先要有強大的內容供給能力,這是媒體的“勢”,其次在用戶端發力,才能形成媒體集團的“勢力”。

現在很多媒體都在拼命“卷”上游,很多新聞報道,不管是文字的,還是視頻的,都通過公眾號、微博、短視頻或者一些第三方平臺發布,也許會收獲不錯的閱讀量、點擊量,但這代表的只是讀者、觀眾喜好的一部分,并非媒體自身的“用戶”,雙方也無法建立“回路”。而作為發布方的新聞媒體,也只是平臺的“過客”,幫平臺養用戶,一旦平臺關閉了對你的“入口”,那么你就會立刻失去這些讀者、觀眾。所以,新聞傳媒行業應該向抖音學習,將下游的“入口”建好,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用戶。


NBD:成都傳媒集團在AI應用方面,面臨的最大的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么?

于揚:一定把用戶和讀者、觀眾的概念分開,只有“用戶”是一直跟隨你的。新聞媒體需要從輿論上引導大眾,就需要更了解用戶。如果只是長期在各個平臺上發布新聞,那只能獲得單向的反饋,也許平臺會讓你看到部分數據,但這只是一些淺顯的統計,取決于平臺想讓你知道多少。

成都傳媒集團的上游內容、新聞產出的能力,領先于行業,這是AI時代最大的機遇,現在重點需要借助AI,把“超級入口”建立起來,才有望更了解自己的用戶,建立一個可控的生態系統。

所謂了解用戶,就是通過技術手段,把“顆粒度”做細(注重微觀、細節),掌握每個用戶的情緒,并挖掘出他們情緒里面的深層次東西。只有好的內容,但沒有強化用戶端,那么這些內容實際上到最后,都被“發散了”,無法形成閉環。


NBD:怎樣才能真正做細用戶的“顆粒度”?這需要多少時間?

于揚:數據有馬太效應,會越做越厚,“顆粒度”也會越做越細。“媒資庫”是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AI新聞產品,后續開發得好,有望形成像迪士尼一樣的IP化,每年都能漲價。而如果有一家媒體集團先走到“抖音”,攻占用戶的心智,那么對其他媒體來講,就是一場降維打擊。


注:本文來自《每日經濟新聞》,作者: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文多 

易觀分析進行引用編輯,原文鏈接:https://m.nbd.com.cn/shendu/2024-05-14/338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