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月20日電(記者 韓婕) 從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融資繼續保持“量增、面擴、價降、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到綠色金融在標準制定、激勵政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再到市場眾盼已久的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正式開啟,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出爐,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2021年,隨著銀行業轉型改革步伐的持續加快,中國銀行業迎來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專家表示,隨著戰略性業務布局持續深化,新興行業及重點區域服務模式不斷完善,2022年我國銀行業運行形勢將回歸穩健平穩,多項業務將迎來發展新階段。不過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改革轉型進度和成效仍存差異的背景下,專家提醒,銀行之間的經營分化態勢或將會進一步加大。
2021年銀行業整體經營狀況持續向好
2021年,在實體經濟逐漸復蘇背景下,我國銀行業整體經營狀況持續向好,銀行業主要指標表現持續改善,資產規模穩步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行業景氣度有所提升。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在經歷一季度的觸底后,2021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的營收增速穩步回升,多數銀行營收增速季度環比提升,盈利增速延續良好趨勢,平穩向好。
截至2022年1月19日,目前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銀行2021年業績快報顯示,相比2020年,2021年上市銀行的創利能力明顯恢復,除光大銀行、中信銀行、長沙銀行外,其余11家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20%。截至2021年末,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23.20%、24.10%、25.6%。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性銀行2021年盈利也十分強勁,特別是頭部城商行。截至2021年末,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張家港行、蘇州銀行、蘇農銀行、青島銀行、常熟銀行、江陰銀行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30.72%、29.67%、29.77%、20.57%、20.72%、22%、21.13%、20.81%。
在業績向好的同時,已披露的14家銀行整體資產質量持續同步改善,不良率繼續下降。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常熟銀行、張家港行等4家銀行的不良率已降至1%以下,分別為0.91%、0.77%、0.81%、0.95%。同時上述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均有較大提升,其中,家底厚實的招商銀行、張家港行、蘇農銀行撥備覆蓋率均超400%,寧波銀行、常熟銀行更是超過500%。
招商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目前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銀行業績表現符合預期,且隨著2021年疫情影響消退,資產質量穩中向好,信用成本有所下行,預計A股上市銀行整體盈利增速或在8%左右,將是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
談及2021年銀行業績為何大增,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2021年銀行業績的快速增長與疫情好轉和同比基數較低有關。曾剛表示,“去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帶動了我國經濟復蘇,GDP增長達8.1%,也為上市銀行經營業績的提升奠定了基礎。而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銀行凈利潤普遍較低,因此低基數也推高了2021年銀行業的增長速度。”
同時,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除得益于我國宏觀經濟的穩步恢復,2021年,為服務實體經濟,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上市銀行加快信貸投放力度,推動了利息收入較快增長,而上市銀行自身也在不斷優化資產質量,不良貸款率穩中有降,降低了撥備計提等對利潤增長的影響。
“精準施策”“穩步前行”成2021年銀行業關鍵詞
隨著監管政策的出臺和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2021年銀行業也迎來諸多變化。從存款利率改革到信貸結構調整,再到理財業務創新、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以及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等,2021年銀行業在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同時,眾盼已久的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數字人民幣試點、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等一系列利好也紛紛落地。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銀行業十件大事”就包括,出臺《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推進養老金融改革試點落地、發布《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數字人民幣白皮書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啟動等。
2022年銀行業多項業務將迎來發展新階段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預計,2022年,銀行業多項業務將迎來新發展階段。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22年商業銀行運行展望報告》也顯示,2022年將是銀行業轉型深化的關鍵之年,隨著戰略性業務布局持續深化,新興行業及重點區域服務模式不斷完善,商業銀行將不斷積蓄改革轉型新動能。
具體來看,一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有望持續優化。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看來,在資產端,2022年銀行業重點領域貸款占比會穩步提升;個人住房貸款仍將維持低速增長;零售轉型將持續深化;中長期貸款以及普惠小微、綠色低碳項目、制造業等重點領域貸款均會保持持續較快增長。”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測算,2022年,在穩增長政策環境及商業銀行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背景下,上市銀行貸款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至59%左右,非信貸資產占比或降至41%左右。在負債端,2022年活期存款占比可能會穩中略降。“消費逐步修復,但投資仍將低位徘徊,存款定期化態勢仍可能延續,預計2022年上市銀行活期存款或將小幅下降至47.5%左右。”
二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會持續向縱深推進,經營模式加快變革。在唐建偉看來,隨著戰略性業務布局持續深化,新興行業及重點區域服務模式不斷完善,商業銀行將不斷積蓄改革轉型新動能。唐建偉表示,“2022年,商業銀行會重視以企業級思維統領架構設計、數據共享和系統建設,強化數據中臺、技術中臺、業務中臺的能力建設,發揮銀行各板塊業務聯動優勢和系統集成優勢;同時,進一步深化金融場景生態體系建設,逐步發力構建與銀行自身稟賦相耦合的垂直化、特色化業務生態體系。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還將重視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注重數據安全和客戶信息保護,加強隱私計算應用。”
易觀分析日前發布的《數字經濟全景白皮書》也指出,考慮到銀行目前更趨向自主構建數智能力,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度的提升,2022年,一方面,銀行業仍將加大對于外部智能工具的采購投入,包括AI中臺,機器學習平臺,隱私計算平臺等,借助外部技術工具持續武裝數字科技團隊能力;另一方面,銀行將更傾向強化內部數字化能力,內生驅動轉型,而非依賴更多外部力量進入轉型深水區。比如,一些銀行在推動以往中心化的科學家和IT組織更多進入業務,形成虛擬化組織,依托自有組織完成業務抽象,數據和AI治理、模型訓練優化等數字化業務。
三是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業務或迎來全新發展階段。“今年開始,理財業務發展的一些長期趨勢逐漸清晰”,曾剛表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銀行理財子公司也不再是過去一面承接舊產品、一面發行新產品的發展方式,需要探索長期的、穩健的、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和模式。銀行理財子公司自身產品體系、營銷體系的發展,競爭能力的不斷提升,產品的進一步豐富等,都是未來持續要做好的工作,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有望開啟高質量發展之路。”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銀保監會《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發布后,業內專家普遍預計,我國信用卡業務將迎來全面規范,并邁入專業化、差異化、精細化的發展新階段。
不過,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也提醒,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改革轉型進度和成效仍存差異的背景下,銀行之間的經營分化態勢預計將會進一步拉大,建議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在金融科技、財富管理、綠色和普惠金融賽道上的發展,積極做好銀行長期業務轉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