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來源:微信公眾號“新消費研究所”,作者:鄧二,36氪經授權發布。
一個月喜提兩次熱搜,得物在用毒藥換流量?
四月初的品牌輿論圈,被得物“獨家冠名”。
對于上熱搜,可能本身就是極具談資的“得物”App毫不意外。但進入四月季,接連的輿論發酵,也讓得物的公關團隊應接不暇。
順著新疆棉事件引發的國貨熱潮,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也變得一鞋難求,1499元發售價在潮品交易平臺得物App上被炒到了五萬,就連499元的安踏也成功暴漲十倍。國貨炒鞋風波未平,唯品會出售的133條GUCCI皮帶被得物APP鑒定為假,再次成為社交輿論熱議的焦點。
過“毒”、轉賣到平臺破圈
椰子鞋風行的時期,陽仔在阿迪官網抽簽中了一雙女碼,1900塊多在線下專柜提貨后就郵寄給毒(得物前身),經過鑒定后再發給購買者。陽仔介紹,一般上架后幾分鐘內,就有同樣的鞋類愛好者下單搶購。
2015年起身于國內直男社區虎撲的球鞋鑒定平臺“毒”,延續虎撲在“PC時代”的傳統,通過提供有償球鞋鑒定收獲了大批“粉絲”,粉絲通過平臺鑒定球鞋真假的過程稱為“過毒”,只有過毒鑒定為真的球鞋,在粉絲圈中才能更放心地交易流轉。
陽仔介紹,那次椰子鞋轉賣2600塊純賺到手600多,像椰子鞋這種容易中簽的在得物上轉手兩三千賣出,但像耐克等很難中簽的限定鞋款,在平臺上價差更大,有人甚至專門通過以倒賣球鞋以此為生。
得物最初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收取商家的傭金提成和鑒定費用,其“先鑒別后發貨”的交易模式,以及專業化的鑒別方法和服務團隊,也在球鞋社區形成不錯的用戶口碑和擁躉,經過得物“POISON檢驗”(過毒)的商品,也讓平臺上的陌生人在交易高價商品時有了更多信任保證。
2021年2月得物活躍用戶規模增長趨勢
相較于其他二手交易,圍繞潮流興趣的交易社區,天然就具有社群屬性,容易形成高粘性的用戶活躍和有效的交易閉環。曾經作為球鞋鑒定平臺的得物,也逐步發展成目前全網最大的全品類鑒定和潮品二手交易平臺。有數據顯示,得物在2021年2月最新的活躍用戶規模就達到了1250.6萬。
筆者的朋友元寶是個常年加班的廣告狗,自詡為“京城潮童”但其實又難得去線下出門逛街,零碎時間就愛在得物App上逛逛,他半年內在得物上的鞋服消費也超過萬元。元寶說,得物替代了有貨(YOHO旗下的潮流購物平臺),成為自己最常刷的潮品App。
2016年11月,得物正式進入電商領域,以“運動x潮流x裝備” 為slogan,O2O模式主營各類潮牌球鞋和衣物等,希望打造一個更具年輕人屬性的"交易+交流"社區。從易觀千帆數據也可以看到,得物App的用戶年齡占比中35歲以下用戶超過了80%,更年輕化的年齡層也正好對應了當下的中高端消費人群,這些人愿意為品牌、為限量聯名充更多的錢。
2021年2月得物App 用戶屬性分析
二手鑒定交易的“罪與罰”
再回到四月的輿論風波,得物面向的用戶是一群更年輕、消費能力更強的群體,憑借興趣、為品牌乃至上升為“社交貨幣”的潮品高價買單,為信仰充值,按照市場供需理論來說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當得物面對公眾輿論口誅筆伐時,野蠻生長下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其實早在前幾年,受益于得物等二手交易平臺,年輕人流行起的“炒鞋”風潮,其實更勝于中老年的炒房、炒股熱情。當然,炒鞋產業鏈的形成,其實也是多方利益平衡的結果,包括品牌商、消費者、黃牛黨和平臺都是鏈條的核心一環。
品牌商通過制造球鞋等“新奢侈品”的稀缺性,提供了黃牛黨炒鞋的利益基礎,消費者愿意為稀缺性付出而更多成本,平臺提供交易通道和流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商并沒有多賺到更多的錢,但通過對稀缺性炒鞋的默認,反倒提升了品牌美譽度和品牌溢價空間。通過穿著用戶、消費者“身份外衣”的黃牛黨在平臺上大行其道,得物等二手交易平臺,樂享高定價下的高傭金和鑒定手續費。
一雙球鞋幾經轉手,價格越來越高,但最終都未穿在腳上。
所以我們看到炒鞋炒服鏈成形,也是個愿打愿挨的市場結果。雖然也是本著“愿賣愿買”的公平交易原則,但是“炒鞋”交易已經嚴重脫離了其本身的商品屬性,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作為第三方平臺是否有責任制定相應規則和約束范圍,避免進入非良性的交易風向,形成瘋搶、斷貨和有價無市的虛假繁榮。平臺的責任,除了賺錢,還有健康交易機制的建立,比如基于發售價的加價控制區間,避免虛假繁榮危害正常的市場交易。
得物風口上的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目前已下架
另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得物平臺核心的奢侈鑒定服務,其鑒定資質和服務流程是否真的能扛打?
面對此次GUCCI腰帶鑒假事件,得物的鑒定業務又一次陷入爭議。去年7月,更是鬧出了自鑒成假的笑話。有媒體報道,曾有客戶在得物平臺購買品牌短袖之后,通過反向使用平臺鑒定服務被得物平臺鑒定為假。
既當選手又當裁判的做法,在具體運營管理中又捉襟見肘,不免容易貽笑大方。
唯品會和得物此次針對GUCCI腰帶事件各執一詞,雙方在聲明中提到的鑒別機構中免集團鑒定中心。唯品會聲明GUCCI皮帶的同批次貨品由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廣東公司進行抽檢,送檢的樣品目前已通過鑒定;而得物平臺先前與中檢集團奢侈品鑒定中心達成的戰略合作,據官方信息顯示合作項目為“球鞋潮品”,而并非奢侈品品類,所以在其鑒定資質使用的宣傳上是否存在赤裸裸的打擦邊球行為?
此外,前幾年在很多平臺的球鞋交易過程中,黃牛黨、賣家的營銷宣傳中包攬過毒“POISON檢驗”服務,提供類似標準的產品說明書一樣的資質證明,鑒定鑒假平臺被產業鏈盜版,更廣泛的社會經濟責任,又該由誰來買單?
隨著Z時代、個性化興趣消費的崛起,更有錢的年輕人在為信仰、社交消費的同時表現出“不差錢”的云淡風輕,得物平臺的用戶規模和資本故事也會寫得越來越好看。
但作為千萬級月活規模的流量大平臺,當得物從小而美的潮鞋同好初相識,變成一個野蠻生長的賺錢巨無霸,相信,這也不是一路追捧的粉絲們愿意看到的……